【摘录】
ChatGPT的问世让大模型成为了业内关注焦点,无论是大厂还是中小企业,或者独立开发的开源程序员,都在大模型上铆足了力。除了关注模型本身,关于AI,他们还关注在哪些领域?
ChatGPT 问世后,各大公司都在「大模型」上下了苦功,模型能力也成为大家最关注的话题。ChatGPT 虽直接定义了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对话机器人这个产品类型,其模型的强大也导致大家都忽略了它在产品使用上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底层模型开发的大厂还是专注于应用层的小厂,
又或者是开源的独立开发者,都在模型能力之外的产品体验上暗自较劲,
以不同的姿态参与到这场能够定义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的对话革命中来。
那除了模型,他们还在「卷」些什么?
ChatGPT 作为行业标杆,直接定义了生成式对话机器人行业标准。免费版本的 ChatGPT 早期只有对话、对话管理以及简单的主题设置功能,靠着模型能力席卷全球。随着用户的增多和抱怨,ChatGPT 的产品经理也坐不住了开始逐步增加一些功能。
最令人深刻的当属 Upgrade to Plus,牢牢霸占左下角的设置页,一眼望过去只有两个字,「充钱」。除此之外,ChatGPT 也逐步增加了主题设置、隐私管理等功能,但仍然突出一个克制。
付费版 ChatGPT 主要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模型切换的按钮,以及在设置中增加了 Beta Features 的功能,可以使用联网搜索功能 Browsing 或者使用其他插件。
三巨头的剩下两家 Google Bard 以及 Bing Chat 也都各有各自的风格,但总体上还是维持着极简风。
Bard 的功能设计逻辑与 ChatGPT 几乎一致:对话功能为主,融合必要的对话管理、账户管理以及界面设置功能。作为搜索大拿,Bard 在对话的基础上也引入了搜索的功能,能够自然地根据问题引入搜索,并呈现融合处理过的结果,体验上更加 up to date。对于天气、实时信息的查询都表现良好。